正以阴阳表里不相交通,故脉证之反若此。此夏月寒暑之辨,故以二者并言,非谓凡患伤寒者皆身寒无热也。
若六脉和滑而身有不安者,其为胎气无疑矣。又有诊寒热者,亦同此法。
不当治而治之,反以成疾。凡痛而胀闭者多实,不胀不闭者多虚;痛而拒按者为实,可按者为虚;喜寒者多实,爱热者多虚;饱而甚者多实,饥而甚者多虚;脉实气粗者多实,脉虚气少者多虚;新病壮年者多实,愈攻愈剧者多虚。
诸阳之会,皆在于面。至若五志有互通为病者,如喜本属心,而有曰“肺喜乐无极则伤魄”,是心肺皆主于喜也。
服之十日,八风五痹之病可以去矣。故虽同时遇风,而有受有不受,此病之所以异也。
致此之由,其原有二∶一则以少时有所大脱血,如胎产既多,及崩、淋、吐、衄之类,皆是也;一则以醉后行房,血盛而热,因而纵肆,则阴精尽泄,精去则气去,故中气竭也,夫肾主闭,脏肝主疏泄,不惟伤肾,而且伤肝。水体清,其气寒,故凡或吐或利,水谷不化而澄澈清冷者,皆得寒水之化,如秋冬寒冷,水必澄清也。